一、試驗:
1、試驗條件:
急性損害性試驗在3lcm×35cm×40cm玻璃水族缸中進行,光照足,pH值6.8,水溫20.8℃,試驗用水采用經充分曝氣的自來水,溶氧高于6mg/L。
2、預備試驗:
該試驗采用靜水試驗法,試驗時間96h。正式試驗前進行48h預備試驗。根據廠家建議治疫濃度0.3-0.5mg/L和工具消毒濃度80~100mg/L,因此預備試驗濃度選擇為1mg/L、5mg/L、10mg/L、20mg/L、40mg/L和80mg/L。
二、試驗結果分析:
1、卿魚對穩定性二氧化氯的受損反應:
卿魚受損的反應因藥液濃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在高濃度藥物作用下,受損癥狀主要表現出焦躁不安、上下蹄動、浮頭,反應遲鈍等癥狀,試驗魚斷續從口中吐出白色粘液,接近死亡的魚體口和鰓蓋閉合,呼吸緩慢,身體呈不同程度的彎曲狀,末后呆滯于水底,失去平衡、死亡。檢查死魚可見體表和鰓部粘液多、鰓絲淤血且邊緣發白,在死魚的身體表面有顯明的粘液薄膜。
2、二氧化氯泡騰片對鯽魚的急性損害性作用:
二氧化氯制劑對鯽魚的損害性作用中得出,在二氧化氯較低條件下,鯽魚死亡率增加隨二氧化氯濃度增加相對較慢,如二氧化氯濃度為20mg/L時,鯽魚在24h內的死亡率為10%,二氧化氯濃度為30mg/L時,鯽魚在24h內的死亡率為20%,增幅為10%;而當二氧化氯濃度從40mg/L增為50mg/L時,鯽魚24h內的死亡率為70%,增幅為40%,且死亡集中,在較短時間內即出現大量死亡。
3、鯽魚對二氧化氯的耐藥性:
發現,試驗魚對二氧化氯有較強的耐受性和適應性,試驗魚致死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更換藥液的1~3h內,3h后出現死亡的機率就很小,這可能是由于藥物本身的散失和不穩定性引起,也說明試驗魚對二氧化氯有一些耐力。因為試驗發現,受損害后沒有致死的魚,再次致毒就表現出了很強的適應性,其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。
4、二氧化氯對浮游生物的影響:
從鯽魚對二氧化氯泡騰片的耐受性研究可推測,經常使用二氧化氯制劑的水域,二氧化氯對魚類的實際安全濃度可能會越高一些。據相關報道,池塘條件下使用0.3mg/L的二氧化氯,浮游植物數量沒有明顯變化,而在3mg/L條件下則發現浮游植物數量顯明減少,其減幅接近50%,3天內沒有增加的跡象,到第5天方能恢復到初始水平,說明在較高濃度下二氧化氯對浮游植物有較強和較持久的制約作用;在2.9~9.6mg/L濃度下浮游動物繁殖數目正常,但生存率有顯明下降;在越高濃度下浮游動物繁殖和生存都受到影響。說明二氧化氯對浮游生物的影響是比較大的。所以,使用二氧化氯時不但要求對魚體安全、治疫有用,也要求對水體水質、浮游生物無較大負面影響。因此不能隨意增加用量,建議使用二氧化氯后,保持—段休藥期,盡量避免魚體對二氧化氯泡騰片的耐受性,才能越好的利用二氧化氯的優點,避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上一條: 探究魚塘增氧片的制備原理
下一條: 過硫酸氫鉀改底片性能的檢測實驗